
即将进入五月了,即将毕业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还有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要走出校园了,在临别的这段时间里将会是毕业生格外珍惜的一段时光,或许会有些小伤感,但总是要面临着成长,那些青葱的岁月里,总有一些时光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值得我们用声音来吟唱。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
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 《阿宫先生》 ,真正的校园歌曲诞生了。
校园歌曲 - 表现形象
校园歌曲朝气蓬勃,形象地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得到人们的喜爱。有不少人认为,
这种歌曲起源于我国台湾,其实不然,最早的校园歌曲是在日本出现的。
采用孩子跳橡皮筋一类的歌谣体,用“去四七调式”反复叙唱一些简单的歌词,明快、短小、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立即受到了很多青年的喜爱。明治维新期间,攻打德川幕府的战役,政府军的战士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冲上火线。此后,人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歌曲热在日本走向低潮。
70代中期,校园歌曲又在台湾兴起。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杨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歌曲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对西方音乐的泛滥也是一种抵制。如当时一位歌手李双泽在演唱会上,当场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出现,如侯德健的 《龙的传人》 ,叶佳修的《乡间小路》、 《外婆的澎湖湾》 等。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歌曲。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歌曲高潮渐渐低落。
✅当您赞助下载文档后,您只能预览,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直接或间接盈利),下载后请24H内删除。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热心网友分享赠送,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预览参考。
1、打开文档需要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Office、WPS、Pdf、Cad、Rar、Zip等。
2、如遇下载失败、解压失败、文档缺失等问题,请通过【反馈】按钮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