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点研究院: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报告

栏目: 发布:2025-11-24 浏览:1

一、背景:文旅融合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当前,中国县域文旅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其背后是国家级战略的顶层驱动、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1、国家战略层层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自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为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推动业态、场景、服务、机制的深度融合。同时中央财政通过各类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加大对文旅项目的投入,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与消费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指引行业迈向高质量融合发展新阶段。

2、县域经济扛鼎支撑,文旅成为关键增长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正在成为稳增长、促消费的核心战场,2024年县域经济贡献全国约40%的GDP;同时社会资本加速涌入数字文旅、沉浸式体验项目,文旅产业已被众多县域列为支柱性或先导性产业。

3、消费需求加速升级,市场呼唤深度体验。后疫情时代,旅游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游客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观光,转而追求高品质、深体验、个性化的文旅产品,这为具备独特资源的县域带来了巨大机遇。2024年国内旅游收入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国内出游人次56.2亿,同比增长14.8%,市场规模庞大。旅游消费正从“景点观光”迈向“场景体验”,从“时空限定”走向“全域沉浸”。

二、洞察:图览全局,洞见发展新格局

1、百强榜单:大理市实力夺魁,丰都县潜力登顶

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排名前十的县域依次是:大理市、景洪市、平遥县、临海市、荔波县、安吉县、栾川县、婺源县、黟县、溧阳市,大理市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位列榜首;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榜单排名前十的县域依次是:丰都县、东阳市、涉县、集安市、石柱县、石城县、敦化市、布尔津县、修水县、南安市,丰都县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1_03.jpg

2_03.jpg

2、整体表现:文旅融合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头部县市竞争激烈

一是高基数上的稳健增长。文旅融合的发展动力强劲且可持续,并非初期爆发式的增长,而是进入了深度整合和品质提升的阶段。二是分数分布密集,头部县市竞争激烈。前50名分数均高于98.10分,前100名分数均高于96.31分。三是县市整体水平较高,但内部差异逐渐拉大。总分范围从100.00分(大理市,云南省)到78.69分(讷河市,黑龙江省),极差为21.31分。分数整体较高,前100名均高于96.31分,前200名均高于92.59分。

3_03.jpg

3、总体格局:鲜明的“双核引领,梯队分明”结构

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区域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顶层绝对优势区华东地区,中层(核心力量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底层(发展追赶区)华北、西北、东北、华南地区。华东与西南地区占据了百强榜的63%,构成了中国县域文旅发展的第一梯队,但它们的发展模式和驱动逻辑截然不同。其中华东地区不仅是数量上的冠军,更是发展质量的标杆,其优势源于“经济基础+产业融合+市场腹地”的完美结合;西南地区是中国顶级自然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其发展模式是“资源驱动+品牌效应”;华中地区占比15%,作为第三极,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枢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庞大的内生市场,正处于从“资源大区”向“产业强区”转型的关键时期,增长潜力巨大;华北依托京津冀都市圈,挖掘历史文化(晋商、皇家)和避暑资源;西北地区以其广袤、雄奇和神秘的特质,在小众和深度游市场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东北地区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冰雪和边境风情,但整体转型挑战较大;华南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和滨海旅游重地,其县域文旅综合竞争力却显著落后。这可能反映出其县域文旅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

5_03.jpg

从发展潜力百强县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在榜单中均稳居第一,其中浙江是全国县域文旅发展潜力的“绝对标杆”,展现了惊人的均衡发展和转型升级能力。江西、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也提供了稳定支撑。西南地区综合榜上是“资源王者”,但在潜力榜上地位显著下降,仅依靠天赋的顶级自然资源不足以持续支撑未来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可能已触及潜力天花板,亟需向度假目的地和深度体验转型。华中地区潜力榜上的“稳固者,其庞大的内需市场、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发展成为非常均衡、能够维持当前市场地位的“稳固力量”。华南地区是潜力榜的“新引擎”,广东、广西是推动华南地区崛起的主力军。其滨海资源和毗邻粤港澳区位优势的发展模式,为未来提供庞大的提升空间和爆发潜力。西北、华北、东北潜力稳定,西北的新疆作为丝路旅游的核心,潜力稳定,东北三省潜力县数量全国垫底,转型压力最大,需要找到将生态冰雪资源转化为市场吸引力的更有效路径。

6_03.jpg

4、区域分布:浙江领先优势明显,入围县域数量均最多

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占10席,云南占9席,安徽、福建各占8席,贵州、河南、四川各占7席,江西占6席,湖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占5席;其中浙江省表现最为突出,临海市、安吉县、江山市、义乌市、淳安县、德清县、仙居县、宁海县、桐庐县、新昌县等10个县域入围。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百强县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占15席,江西占8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湖南各占7席,贵州和重庆各占6席,广东占5席;仍是浙江省县域入围最多,分别是东阳市、象山县、乐清市、桐乡市、磐安县、海宁市、长兴县、嘉善县、开化县、诸暨市、慈溪市、天台县、缙云县、永嘉县、浦江县。

7_03.jpg

8_03.jpg

三、解码:破译成功模式的“基因密码”

1、综合领先型标杆大理市:从“风花雪月”到“生活方式”的品牌升维

(1)概况与CTDI指数表现:全面领跑的标杆

大理CTDI总排名位列全国县域榜首。经济实力为25.62,远超平均,表明其文旅产业已形成强大的经济贡献和成熟的消费市场。增长潜力20.40,显著领先,显示其未来仍被持续看好,发展后劲充足。产业融合20.20,高于平均水平,证明其“文旅+”模式行之有效,产业链不断延伸。绿色水平7.62,略低于平均,这既是其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面临的环保压力,也是其未来必须补强的关键短板。媒体传播8.92,占据绝对优势,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表明大理已成功占据公众心智,成为现象级的“网红”目的地。大理在四项关键指标上均大幅领先,尤其在媒体传播和经济实力上建立了“护城河”,其“全能冠军”的形象并非仅靠单一优势,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9_03.jpg

(2)成功之道:从“风花雪月”到“生活方式”的品牌升维

大理的成功是系统化品牌运营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其核心在于对“风花雪月”文化IP的持续塑造与升华,通过影视、文学、音乐等多维传播,将抽象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浪漫、自由、治愈”的情感符号,成功树立了差异化品牌形象。在产业实践层面,大理开创了多层次融合模式:通过“文旅+民宿”打造全国标杆的民宿产业集群;以“文旅+文创”推动扎染、瓦猫等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化;“文旅+农业”实现生态景观的旅游价值溢出。更重要的是,大理突破传统景区思维,通过“去景区化”的全域旅游模式,将整个苍洱区域构建成开放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这种系统化运作自然激发了强大的UGC传播效应,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文化体验持续催生社交媒体内容,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裂变式传播,最终完成从旅游目的地到生活方式象征的品牌升维。

2、增长潜力黑马丰都县:从“鬼城”IP到“现象级”项目的精准引爆

(1)概况与CTDI指数表现:潜力无限的“单项冠军”

丰都位列“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榜单”榜首。丰都县各项指数与全国TOP200平均值高度接近,部分指标略低于平均,这表明它并非传统的全能强者,而是在关键领域找到了爆发式增长的支点。经济实力22.41,略高于平均,显示其文旅产业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转化基础,并呈现出强劲的起步势头。增长潜力17.99,虽略低于平均,但能登顶潜力榜,证明其在潜力评估的细分维度(如项目储备、市场关注度、政策支持等)拥有超越其当前整体排名的卓越表现,未来增长空间被极度看好。产业融合、绿色水平、媒体传播指数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是其需要持续巩固和发力的领域。

10_03.jpg

(2)成功之道:从“鬼城”IP到“现象级”项目的精准引爆

体现了通过文化IP创新实现县域文旅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核心在于对“鬼城”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运用AR/VR、沉浸式剧本游、主题夜游等科技手段,将民俗符号转化为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体验产品,成功吸引年轻客群。发展模式上,丰都采用“大项目驱动”策略,集中资源建设“鬼城名山”旗舰项目,形成强大的流量集聚效应。同时,通过举办国际鬼文化节、开发主题游戏、开展影视综艺联动等系列营销活动,持续制造话题热点,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品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丰都在战略布局层面展现出前瞻性,通过重大项目规划、政策资源对接等系统性举措,显著提升了发展潜力,这在其突出的增长潜力指数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致远:共赴融合发展的“新远征”

1、趋势展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核心方向

(1)科技赋能深化:从“工具辅助”到“业态重塑”

科技不再仅仅是营销和管理的工具,而是深度重构文旅产品与体验的核心驱动力。AI导游将进化为个性化的“旅行伴侣”,基于游客兴趣与实时情境提供专属解说与路线规划,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VR/AR沉浸式体验将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历史场景的“原位复原”和文化遗产的“虚实共生”,从“观看”走向“沉浸”,极大丰富游客的感知层次。数字孪生景区将成为运营管理的“智慧大脑”,通过实时数据模拟,实现客流预警、能源管理和应急响应的智能化,全面提升运营效率与游客安全感。

(2)消费场景重构:从“观光目的地”到“生活体验场”

旅游的边界正日益模糊,与日常生活深度交融,“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成为高阶消费需求。随着远程办公普及,在风景秀美的县域进行为期数周乃至数月的“旅居”将成为重要生活方式,催生长租公寓、共享办公等新业态,旅居模式常态化。基于城市周边的、以放松和兴趣为导向的周末“微度假”市场持续扩容,驱动露营地、精品民宿、亲子农场等业态提质升级,微度假成为高频消费。消费的核心从“看景点”转变为“在特定场景中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要求县域从“景区建设”转向“全域生活场景”的营造。

(3)文化自信彰显:从“文化元素”到“核心竞争力”

本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展示品,而是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具有高辨识度的核心IP。简单的符号嫁接将升级为深度的美学融入与当代价值诠释,推动文创产品、特色餐饮、主题住宿的全产业链“国潮化”;非遗、民俗、地方技艺将通过沉浸式演出、互动工坊、主理人品牌等方式,转化为深度体验项目,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县域的独特文化基因将成为其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性”优势,是吸引特定兴趣圈层游客的关键。

(4)绿色低碳刚性化:从“可选项”到“必修课”

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宣传口号,而是关乎项目融资、市场准入和品牌形象的刚性约束。具备完善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报告的文旅项目,将更容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并赢得高端、国际游客的青睐;节能建筑、零碳交通、本地食材供应链等低碳措施,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长期运营成本;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成为可定价、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如“碳足迹可追溯旅行”、“自然教育之旅”等,将绿水青山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

2、发展建议:三类县域的跃升路线图

(1)领先型县域:从“制胜”到“长胜”

一是品牌升维,从“景点”到“生活方式”。提炼独一无二的县域文化IP,并将其贯穿于全域体验。例如,打造“全域博物馆”、“主题文化节庆体系”,让游客不仅为风景买单,更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生活方式买单;设立“品牌体验官”,统一全县域文旅视觉系统和叙事标准,开发高溢价文创产品。二是产业延展,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强力推动“文旅+”向“+文旅”转变,让文旅成为赋能其他产业的平台;发展文旅装备制造、文创产品研发、数字内容生产(如影视、游戏)等高附加值产业;规划建设文旅创意产业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和孵化文旅科技、创意设计类企业。三是数字孪生,运营未来。建设“县域文旅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实时客流、消费、交通、环保数据,实现精准预测、智能调度和危机预演。用数据驱动决策,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与头部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慧管理中枢,率先开展AI导览、AR场景复活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四是对标国际,塑造世界级影响力。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国际媒体和国际旅行商,承办国际性会议、赛事或艺术活动;营销对象从国内游客扩展到海外精英群体;制作多语种宣传材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申请国际性荣誉或认证。

(2)成长型县域: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突破

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一是精准定位,开辟“新蓝海”。放弃“大而全”,追求“小而美”。基于自身资源(如特色物产、非遗、地质景观),切入细分市场。例如,专注成为“户外运动天堂”、“禅修康养圣地”或“亲子研学目的地”;开展全面的资源普查和市场需求对标分析,发布“县域文旅特色定位白皮书”,并集中所有宣传资源聚焦于此。二是场景营城,打造“必体验”项目。将抽象的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消费场景。打造一条必走的风景道、一顿必吃的特色宴、一个必住的网红民宿集群、一个必玩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引入顶尖的策划运营团队(OD),以EPC+O等模式,打造1-2个引爆市场的标杆性场景项目。三是区域联动,借船出海。主动嵌入周边核心旅游城市或黄金旅游线路的“行程单”。甘当“配角”,但要做“黄金配角”。提供与核心目的地差异化、互补性的体验内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社、OTA平台合作,设计并推广“核心城市+本县”的区域旅游线路产品。四是社群营销,引爆口碑。不追求全网铺量,而是精准触达目标客群。与垂直领域的KOL、KOC深度合作,邀请他们参与产品共创和内容分发,建立属于县域自己的粉丝社群。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社群活动(如摄影大赛、美食探店),打造活跃的线上粉丝阵地,将“游客”变为“代言人”。

(3)潜力型县域:集中资源打造“单点冠军”

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一点上做到极致。一是极点爆破,打造“一个响亮的名片”。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一个最具潜力和独特性的核心吸引物。可以是一个景区、一个节庆,甚至一道美食;举全县之力,每年办好“一件事”(如一个国际性的民歌节、一个震撼的灯光秀),并持续运营,将其IP化。二是轻资产运营,快速启动。在开发初期,避免重资产、长周期的大规模硬件投入。优先采用轻资产模式,如引入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如老旧厂房、闲置校舍),改造成民宿、餐厅或文创空间。制定优惠的招商政策,重点吸引“运营方”而非“开发商”,用专业的市场能力激活本地资源。三是基础攻坚,优化“第一印象”。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于提升旅游的“基础体验”。重点是改善入城通道、旅游厕所、停车场、Wi-Fi覆盖和餐饮住宿的卫生标准。让游客来得顺畅、待得舒服。开展“旅游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建立明察暗访机制,确保基础服务达到“干净、安全、友好”的底线。四是讲好故事,善用“情感连接”。挖掘本地真实、动人的故事(如守艺人的故事、故乡的味道、乡村的变迁),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进行情感化传播。用故事建立与潜在游客的情感共鸣,弥补知名度的不足。扶持本地内容创作者,与纪实类、人文类视频栏目合作,拍摄一部高质量的县域形象微纪录片。

五、榜单数据说明

根据迈点研究院“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监测系统”Coun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dex Monitoring System(CTDIMS)监测的1869家县域数据汇总统计而成。具体说明:

1.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CTDI)说明

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CTDI)主要由“经济实力指数”、“增长潜力指数”、“产业融合指数”、“绿色水平指数”、“媒体传播指数”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用以反映过去一年全国县域城市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价值量化指标,可为全国县域经济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监测对象:1869个县域

计算公式:CTDI=a*ESI+b*GPI+c*ICI+d*GLI+e*MLI

注:CTDI,指某个县域的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数据;a、b、c、d,e指系统中的加权系数;ESI(Economic Strength Index),指经济实力指数;GPI(Growth Potential Index),指增长潜力指数;ICI(Industry Convergence Index),指产业融合指数;GLI(Green Level Index),指绿色水平指数;MLI(Media Level Index),指媒体传播指数。

注意:企业或个人可参照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数据对县域发展进行监测和预测,但迈点研究院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指数(CTDI)不能与其县域发展完全等同。

一、经济实力指数:

1、文旅收入:旅游业总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等。

2、文旅消费:接待游客总人数、接待游客与常住人口比值、人均旅游消费等。

二、增长潜力指数:

1、旅游业态:酒店、客栈、民宿、旅馆、农家乐数量;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从业人口占地方就业人口比重等。

2、旅游投入:旅游投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是否有全域旅游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

三、产业融合指数:

1、文化产业: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量、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数量、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入选项目名单数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等。

2、文化设施:博物馆数量、文化馆数量、科技馆数量、公共图书馆数量、影(剧)院数量、文化站数量等。

3、交通设施:高铁站点数量、机场距离、公路里程与县域面积比等。

四、绿色水平指数:

1、旅游环境:所在县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

2、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量、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等。

五、媒体传播指数:

1、主流媒体:全国及地方官方主流媒体报道中与品牌关键词相关的正面新闻数量,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

2、大众媒体:社会化大众媒体报道中与品牌关键词相关的正面新闻数量,如腾讯、新浪、搜狐、网易、抖音、小红书等。

3、行业媒体:旅游、财经媒体报道中与品牌关键词相关的正面新闻数量,如中国旅游报、迈点网、第一财经日报等。

2.统计时间:2024年1月1日-2025年5月31日

3.监测范围:全国大陆地区1869个县(含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等)


标签:
分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